登录 首页
四合院:全能宗师
第229章 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概半个小时左右,张小兰过来说,焊工车间的设备已经拉过来了。

    易红军过去看了看,又将设备拆开检查了一遍,心里立刻就有了底。

    他将张技术喊了过来,一边修一边和他讲解问题出在哪,怎么修。

    张技术也是个好学的人,易红军在教的时候,他听得非常认真。

    设备修好后,易红军将组装的任务交给他,并问道:“学会了没有?还有没有哪里不懂?”

    张技术尴尬笑了笑,说道:“副厂长,我已经学会了,这问题不难,是我钻牛角尖了。”

    “嗯。”

    易红军满意的点了点头,这张技术还不算是太死脑筋,他笑道:“要懂得变通,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让知识限制了自己。”

    易红军说完,拍拍张技术的肩膀,然后就走了,留下了张技术站在原地若有所思。

    易红军一直有意培养技术部的技术员,想争取让他们都能够独当一面。

    至少在他离开轧钢厂之前,要有一个能接他班的人,否则的话,估计以后轧钢厂的技术部还是会恢复到易红军进厂之前的样子。

    “我会努力的,副厂长。”

    忽然,张技术像是明白过来什么,向着易红军还没走远的背影大声喊了一句。

    易红军闻言,脚步没停,但他的嘴角却是微微扬起,他头也不回的抬手挥了挥,心里感觉很是欣慰。

    张技术是轧钢厂的老人了,虽然不是最老的那一批,但也是在易红军进厂之前就已经在轧钢厂工作了。

    而且他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除了技术上有天赋以外,管理方面的天赋也不低。

    所以易红军一直挺看重张技术的,想把他当成接班人培养。

    兴许不用等到易红军离开轧钢厂,这技术部主任的位置就后继有人了。

    如果张技术的能力达标,易红军绝对不介意将张技术提拔成为技术部的主任。

    其实之所以易红军有找接班人的想法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他很早就有这想法了,他是想着,有个人接班,以后他就闲下来了,到时候可以安心搞研究。

    据说,轧钢厂分管后勤的副厂长也已经有人选了,就是还没派下来而已,迟早的事。

    到时候,技术部有人管,后勤他又不用管,那他就彻底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了。

    他只需要专心科研,其他的时间陪老婆,那日子简直不要太爽。

    回到办公室,黎英出来倒水,正准备回小办公室,看到他回来,有些惊讶。

    她问:“不是说有设备要修么?这么快修好了?”

    “嗐。”

    易红军绕过办公桌,在办公椅上坐下:“就是一点小问题,张技术那死脑筋不知道转一下,很快就解决了。”

    “你啊,也别太严格了。”

    黎英将水杯放下,走到他身边,说道:“可不是每个人都像你一样天才。”

    她的意思其实是想易红军放慢点脚步,不要那么累。

    毕竟易红军现在不仅要搞科研,还要管技术部,还得教导技术员,偶尔还得维修机器。

    这么多的事儿压在他一个人的肩膀上,实在是太重了,易红军是她的丈夫,别人不心疼,但她心疼。

    “你说的那些我都知道。”

    易红军微微一笑,将她手抓在掌心轻轻摩挲着,他说:“张技术的天分还是很不错的,我相信他很快就能接我的班了。

    到时候我就能专心搞研究,也能抽出时间来陪你了。”

    听到易红军这么说,黎英感觉心里甜丝丝的。

    她现在怀孕,情绪比较敏感,易红军能这么呵护自己,她真的感觉非常幸福。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半年时间转眼即过。

    1968年,七月十三日,夏。

    由易红军独立设计研发,冶金工业部和轧钢厂配合制造的首台国产石油开采设备下线。

    经过测试,设备的技术全球领先,其开采效率系其他石油开采设备的三倍以上。

    设备测试完成的同日,易红军被华夏科学院特聘成为荣誉院士,领一级国家科技进步奖。

    授予其华夏科学院院士,华夏工程院双院士荣誉称号,并颁发荣誉证书,终身享受国家院士级福利待遇。

    PS:小作者瞎编的,平行世界不要计较太多,毕竟主角的贡献实在大,给小了不合理。

    《1968年7月13日,华夏腾飞的开始。》

    这是7月14号的京城日报头条。

    标题虽然没有提到易红军,但在内容上面,全篇都在夸赞易红军。

    文章的每一个小段都有易红军这个名字存在,特别是他的年纪,更是让人惊叹。

    二十岁出头,真就只是出头,却做出了大部分人无法做到的贡献。

    这样的天才值得全国人民称颂。

    南锣鼓巷95号四合院。

    此时整个四合院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系着红布条,简直比春节的时候还要喜庆。

    易家。

    易中海家堂屋里,此时已经坐满了人。

    除了易中海以外,还有聋老太,阎埠贵,徐长贵等院里资历最老的一些老人。

    零零散散十几个人,易家的堂屋差点都坐不下了。

    他们都是来恭喜易红军的,只是易红军并不在这里,而是去了黎家。

    不过虽然主角不在,但却并不妨碍他们恭贺,只是对象变成了易中海罢了。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独自一人前来投奔易中海的瘦弱年轻人,如今却有这般成就。

    其中最感慨的,莫过于阎埠贵了。

    他还记得,当初易红军进院,第一个接待易红军的,就是他阎埠贵。

    当时院里可没人看得上易红军,都说他是来吃白食的,指不定什么时候跑了。

    哪成想,所有人都看错了。

    易红军不仅没有吃白食,还在进院仅仅一年的时候,就开始反哺易家了。

    再加上如今这成就,啧啧啧,易家这是发了啊。

    此时的阎埠贵看向易中海的目光,除了羡慕以外就是羡慕,心里除了嫉妒还是嫉妒。

    这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啊。

    和易红军比起来,阎家仨小子一女娃,没一个有用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