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大明:自曝穿越后,老朱心态崩了
第668章? 五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蓝玉这才知道中计了,气呼呼地瞪着郭英。

    郭英哈哈一笑,“这米糕冰冰凉凉,辣得过瘾,好吃!”

    郭英说着将筷子送入口中,大嚼起来。

    蓝玉也道:“不错,虽然入口麻辣,但越吃越是过瘾!好吃!”

    “这时候要是来上一杯烧酒,那就更好了!”

    场上到处都是吸气之声,还有的被辣得直咳嗽,不过也有许多人逐渐爱上这种味道。

    蓝玉正看到一个太监走来:“快去,拿酒来!”

    太监有些为难,“公爷见谅,这次宴席并没有备酒。”

    蓝玉道:“酒都没有,吃的还有什么滋味!”

    郭英道:“哈哈,老蓝啊,你又不是不了解陛下,酒就别想了,多吃点菜吧!”

    “对了,这菜叫什么?”

    “回侯爷话,这菜名为川北凉粉,乃是用豌豆磨制而成加上了辣椒油。”小太监回道。

    “凉粉,不错不错!”郭英道。

    “这又是什么!”蓝玉看着小太监手中的菜问道。

    “这菜名为担担面。”小太监回道。

    这个面倒是一人一碗,蓝玉看着摆在面前的担担面,上面淋着红色的辣椒油,码着肉末、芽菜青菜,瞧着就让人胃口大开。

    蓝玉端起面来,就呼呼地往嘴里拔。

    “呼,麻辣爽快,这大口吃面,别有一番风味!”

    菜肴一碗碗端了上来,辣子鸡,豆花鱼,竟然连一点青菜都看不到!

    那些文官一开始还挺高兴,当尝到那种麻辣的感觉,一个个被辣得面红耳赤,就连西南川贵的官员都受不了这个辣味。

    辣椒传入之前,川贵地区也吃辣,最常用的辛辣味调料有四种:花椒、吴茱萸、生姜、芥子。

    吴茱萸,南北总有,入药以吴地者为好,所以有吴之名也。蜀汉尤多。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萸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

    芥子又分为白芥与黄芥子,属于不同种芥菜的种子,此时的四川人和湖南人很喜欢用这种调味料。

    四川有一道“辣煮鸡”,煮透的鸡扯成丝,同海参、海蜇一起再煮。盛碗之前,放入芥子。各种浇头都可拌入。凉了以后拌上麻油,口味也很不错。

    但后世的芥子与吴茱萸在辣椒传入之后,迅速退场,只作为中药之用。

    这说明这两种作为调料不如辣椒,最主要就是不够辣。

    此时,桌上一些湖广云贵官员吃得满头大汗却停不下来,他们体内某种吃辣的基因正在觉醒。

    但更多的官员满头大汗,不敢动筷。

    在座的多数官员都上了年纪,哪里吃得了这么刺激的东西,这不是要他们老命吗!

    幸好,皇帝并没全部安排辣的菜。

    一杯香浓微甜的玉米汁解辣,而后一盘盘玉米菜肴被端了上来。

    松子仁玉米,玉米饼,玉米鲜虾丸,孜然烤玉米,玉米粥,玉米烙。

    其实,多数人还没吃过玉米。

    虽然他们听说这玉米产量高,好养活。但到底味道怎么样,一亩又能收成多少,还真不了解。

    但尝过这玉米宴之后,他们至少对于玉米的味道不在怀疑。

    明朝人对于五谷的定义是:稻、黍、稷、麦、菽。菽也就是大豆。

    这玉米可比大豆好吃多了!

    此时,光禄寺卿来到席前,先是团团一揖:“诸位大人吃得可好?”

    “这里入菜所用的辣椒与玉米都是来自西山所种植,今年玉米大丰收,一亩收成足有一千一百斤,陛下大喜,特赐玉米宴与天下同乐。”

    随着他的话,在场响起一片倒吸冷气之声,整个奉天门前,气温都高了两度!

    这是什么产量,简直吓人!

    此时江南上等水田的水稻亩产量也就400斤左右,中等田只有200到300斤,下等田就更少了。

    但这玉米竟然真的亩产上千斤!

    若是在整个大明推广,那简直不敢想象!

    农者、天下之大本也!

    在他们心中不管大明国库里面有多少金银,最重要的还是粮食,只有穰穰满仓,他们才会觉得安心。

    这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

    乾清宫之中,皇帝和太子也在品尝这丰收的宴席。

    “嘶,这辣椒确实辣啊!”朱元璋止不住咳嗽起来。

    “皇爷爷,快喝这玉米汁。”朱允熥连忙倒了一杯玉米汁递了过去。

    朱元璋一口喝下,这才舒舒服服地吐出了一口气。

    而后,立即踢了朱标一脚。

    朱标正吃得欢快,突然被踢了一脚,十分委屈,“爹,你踢我做甚?”

    “哼,混球,踢得就是你!”老朱见此更火了!又是来了一脚。

    这个儿子一看到吃的,就成了二傻子。

    朱元璋伸手摸着朱允熥的脑袋,“还是咱乖孙儿贴心!”

    朱允熥又给老朱碗里夹了两筷子,“皇爷爷,你尝尝这个玉米烙,甜甜脆脆的,还有这个松仁玉米香甜可口。”

    朱元璋一一尝过,又拿起玉米粥舒服地喝了半碗。

    “这玉米真是不错!我看这大明的五谷也该改改了!”

    朱允熥道:“皇爷爷,这次在江宁、句容,西山,宿迁种植的玉米和辣椒都收成了,玉米大概能有10万石,辣椒三万斤。”

    “嘶,这么多!”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

    朱标终于吃得差不多了,掏出帕子抹了抹嘴。

    “父皇,如今辽东局势已经稳定,徐叔叔数次写信想要回京,可否.......”

    “呵呵,我看天德哪里是因为这个,想来是怕女儿被人骗走了吧!”朱元璋笑道,“准了,这个戏咱看定了。”

    “如今辽东人口有多少了?”朱元璋又问道。

    “陆续迁徙山东、河南、浙江百姓往辽东关内外,如今共计人口80万左右。”朱标说道。

    “嘶,你小子是要把山东、河南、浙江掏空啊!”

    “父皇冤枉,我可是按照你的指示行事的,绝对没有多迁。”朱标立即喊道。

    “而且,要不是过得不如意,谁又愿意跑到关外苦寒之地去闯荡呢!”

    “这倒也是,那为何辽东人口有这么多!”朱元璋奇怪道。

    要知道如今,人口密度最高的苏淮,人口也就700多万人。四川仅150万人。这辽东怎么可能有80万人呢!

    “父皇,如今辽东安定,城高池深,没有战事威胁。”朱标说道。

    “加上咱们收的田税低,也不苛待百姓。”

    “一开始那些女真部落只是拿着山货皮毛来城里卖,渐渐地有一些部落搬到城池附近住牧。”

    “还有高丽那边,李成桂为了打仗连续加征税赋,高丽百姓活不下去,纷纷渡江逃到南边。”

    “既然来了,那就是咱们的百姓,该向咱们征税。”

    “如今就有了80万百姓了。”

    “哈哈哈!咱北逐胡虏,只要肯安心种田吃饭的,咱是一视同仁。”朱元璋十分高兴。

    “运一些玉米到辽东,种上这种高产的玉米,百姓们能吃饱了,谁还愿意回去过苦日子!”

    “父皇英明!”

    “皇爷爷英明!”

    “父皇,经过统计,宿迁百姓的税赋比去年增加了3成,这说明即便是漕运城镇不靠着漕运百姓也可以过好嘛!”朱标又道。

    “朝廷可以进一步推行漕粮海运了!”

    “可以,你找几位尚书商量一下,如何推行。”朱元璋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