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国运游戏:开局选择刘备
第111章 论袁基的用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军府内的坐席,是按照官职大小排列,一阵觥筹交错之后,大家欣赏着由美貌舞姬跳出的舞蹈,欢畅淋漓的舞姿,优美娴熟的动作,似孔雀开屏,似莲花绽放,似飞龙穿梭。

    看着这群人在那高谈阔论的谈论着,刘备只感觉格格不入,就在这时他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了一个奇妙的念头。

    紧随其后,<span>刘</span>备转头低声向田丰询<span>问</span>道:“元<span>皓</span>,你观在场<span>众</span>人如何?”

    田丰在汉末三国中,可是少有的顶级智者,不说能完全看透一个人的本质,但想来最起码也能看出几分吧!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刘备自<span>己</span><span>的</span>恶<span>趣</span>味,他特别想听<span>听</span>田丰对他在原本历史轨迹上的那位主子袁绍,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主公,您说得是哪几位?”

    田丰环顾了在场所有人一眼,小声开口询问道。

    毕竟,在座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刘备<span>突</span><span>然</span><span>如</span><span>此</span><span>发</span><span>问</span>,<span>他</span>也不知道从何说起。

    “何人可为重点关注对象,何人又不足为虑呢?”

    说这话的时候,刘备将目光转移到了曹操身上,<span>要</span><span>表</span><span>达</span><span>的</span><span>意</span><span>思</span><span>已</span><span>经</span>很明显了。

    “不足为虑者就不必评论了,纵观在场所有人,未来能够成就一番大事业之人,必有曹操曹孟德、袁绍袁本初这两人,其余人都是个不确定数!”

    田丰微微沉吟了片刻之后,道。

    “元皓<span>兄</span>,何故如此认为?袁绍、袁<span>术</span>两人同为四世三公之<span>名</span>门望族袁家的子弟,并且袁术还是嫡次子,而袁绍只是区区庶子。”

    “为何却认为袁绍可成一番大事,而袁术却不足为虑呢?”

    闻言,关羽顿时大感好<span>奇</span>,<span>开</span>口追<span>问</span>道。

    “袁绍袁本初,虽然仅仅只是一庶子,但光从能力和气魄来看,袁家年轻一辈中,仅在袁家真正的继承人袁基之下,并与一般的世家之人不同,真正做到唯才是举,礼贤下士。”

    说到这里,田丰微微顿了顿道:“哪怕此举是其伪装出来的,也不容小觑。”

    “至于袁术,袁公路,倒也算有些许能力,却没将此用到正途上。”

    “不过,就算如此,他也有很大的几率可以成事。”

    田丰看了袁绍、袁术一眼,摇头叹息道:

    “毕竟,有着四世三公之称的袁家,不管是声望还是底蕴都实在是太过雄厚了,桃李遍布了天下,登高一呼,便有无数人响应!”

    “这优势可是任何人都无法比肩的,只可惜今日袁基这位袁家真正的继承者,并没有来这里。”

    “<span>不</span>然,倒可以一睹他的风<span>采</span>!”

    如果真给东汉末年的世家评个级别,那汝南袁家绝对是第一梯队,也就是所谓的超一流世家。

    而超一流家族,在刘备眼中有两个标准:一、四世三公,二、门生故吏遍天下。

    <span>放</span><span>眼</span><span>汉</span><span>末</span>,<span>也</span><span>就</span>只有两个家族够这个资格,其中以汝南袁家最为昌盛。

    汝南袁家从袁安开始,便连续四代有五人跻身“三公”之列。

    “三公”拥有征辟权,可以绕过州郡官员的察举考核,直接将优秀人才纳入公务员队伍中,这让“三公”成为不少帝国高级官僚的提拔者和引路人,形成师生之谊。

    这么一代代下来,“四世三公”自然便形成了“<span>门</span>生<span>故</span>吏遍天下”的现象,<span>催</span><span>生</span>了庞大的人脉关系网。

    听到田丰最后那句话,刘备一时间有点没有反应过来。

    汉末四世三公的袁家中,最有名<span>的</span>存在不就是袁<span>绍</span>和袁<span>术</span><span>这</span>两人吗?

    怎么现在又突然冒出了一个袁基,而且还是汝南袁家的嫡长子。

    按理说,以<span>他</span>这样的身份背景,哪还有袁绍、袁术这两兄弟什么事,在汉末三国这样的乱世,应该<span>不</span>可能<span>默</span>默无名才对?

    除非,袁基这位汝南袁家的嫡长子,在中途便陨落了。

    提到这个,刘备倒是回想<span>起</span>来了,由于袁绍、袁<span>术</span>率领关东诸侯发动董卓讨伐战,因而使得袁隗在内等,仍居洛<span>阳</span>的汝南袁氏二十余族人受牵连,惨遭董卓杀害。

    那袁基很有可能便是那受到牵连的袁氏族人之一,如此也完全可以解释了为什么袁基不管是能力还是家室,都在汉末中属于上上之选的人杰,但却没有在汉末三国这段历史中留下一点点的名声。

    “如果真按我所想得那样,那袁绍、袁术这两个不是很对付的兄弟,带头率领关东诸侯发动董卓讨伐战,就显得很有意思了。”

    想通了这一点,刘备脸上立马露出了一抹若有所思的神情。

    能被田丰这种刚正不阿的人如此看<span>重</span>,想来<span>也</span><span>不</span>是什么简单的人物。

    不过,等到董卓之乱的时候,<span>就</span><span>算</span><span>将</span><span>袁</span><span>基</span><span>救</span><span>下</span><span>来</span>,对于刘备来说,又没什么一分钱的好处,干嘛要吃力不讨好的做这种事。

    “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吧!就看我怎么运作了。”

    “看来得想办法见见袁基,而且在洛阳这座皇城也要尽早埋下暗子才行。”

    “我需要如锦衣卫、绣衣卫、黑冰台、军情六处这样集侍卫仪仗、侦缉廷杖、对外情报,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于一体的特殊组织。”

    “这件事不能再耽搁下去了,要不然很多谋划都无法施展开来。”

    看着袁绍、袁术两兄弟,刘备目光闪烁,脑海中冒出了许多想法。

    袁基这位汝南袁家最正统的继承人,能够收入麾下最好,到时候刘备也可以<span>借</span><span>用</span><span>汝</span><span>南</span><span>袁</span><span>家</span><span>四</span><span>世</span>三公的这块招牌。

    就算不能将其收服,在关键时刻也能恶心,甚至是阴袁绍、袁术这两个家伙一把。

    当然,在这一切的前提是,刘备有那个势力,不然都是空话!

    要建立如锦衣卫这样的部队,谈何容易啊!

    刘备虽然可以借鉴锦衣卫的组织架构,甚至是完全照抄<span>过</span><span>来</span>,<span>但</span><span>一</span><span>来</span><span>没</span><span>有</span>合适的组织人选,二来时间这一块也不是很充足。

    最主要还是第<span>一</span>个问题,能够执掌这个特殊组织,<span>又</span>对他忠心耿耿的<span>人</span>选,刘备身边可没有任何一个人<span>可</span>以担此重任。

    关羽、张飞、田丰这三人的能力确实很强,忠心诚度也无需质疑,但不管是从自身的性格,还是他们所擅长的地方来看,都不适合执掌跟锦衣卫同等性质的特殊组织。

    在刘备心目中,整个汉末三国中最适合人选仅仅只有四人,分别是贾诩、李儒、郭嘉以及司马懿。

    这四个汉末三国最顶尖的谋士中,除了郭嘉之外,他们都有一个特殊的特点,那就是足够的狠、足够的苟。

    李儒奉行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用出的计谋又狠又毒。

    董卓之所以能成大事,无外乎身边的智囊李儒。

    在董卓<span>被</span>杀后,李儒也不<span>知</span><span>所</span><span>踪</span>。

    贾诩则是明哲保身,<span>为</span><span>保</span><span>全</span><span>自</span><span>身</span>,<span>一</span>计乱天下,害死了曹操的爱将和长子后,依然在曹魏身居高位。

    而司马懿就更不用多说了,汉末三国中有名的老阴逼,也是最大的赢家,曹操这一生都可以说是在为司马家打工。

    这三人执掌如锦衣卫这<span>般</span><span>的</span><span>特</span><span>殊</span><span>组</span><span>织</span>,<span>完</span>全便是如虎添翼。

    至于刘备为什么将郭嘉列入其中呢!

    除了,郭嘉那算无遗策,仿佛能看透人心的计谋外,最主要的一点,还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特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