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简体
简体
繁體
消息
对不起,我们检测到您试图屏蔽广告,请移除广告屏蔽后刷新页面或升级到高级会员,谢谢
苏维埃之崛起
第84章 和平之后的内外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现在抉择的时刻到了,如果上级的消息是开战,那就立刻上浮发射核鱼雷把米国佬都炸上天。如果不是开战的消息,那就上浮,等待命运的审判。
萨维斯基很厌恶阿尔希波夫的消极发言,但阿尔希波夫既是副舰长也是参谋,和萨维斯基形成了2:1的压制,他也只能听阿尔希波夫的。
解译之后,通讯员报告说:
“来自海军基地的命令,要求我们立刻解除武装上浮,并在米国军舰的护送下离开隔离线。”
阿尔希波夫松了一口气,他最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和自己那微薄的脸面相比,还是世界和平更加的重要。于是,B59重新开启引擎并上浮,并在米国驱逐舰的护送之下离开了圣克拉拉岛海域。
直到和友军会合之后,萨维斯基才知道:自己的3个队友早就收到命令离开了。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脑洞大开和赫鲁晓夫都知道对峙不能进行下去了,任何一点点的火花都有可能一次性毁灭世界。于是脑洞大开立刻在私底下答应了赫鲁晓夫,米国承诺不会主动进攻圣克拉拉岛。
当天晚上,赫鲁晓夫也立刻回复说:联盟将会立刻开始撤出圣克拉拉岛的进攻性武器。
圣克拉拉岛的大罗还想再争取一把,便把圣克拉拉岛对米国的巨大威慑力再次向十五人小组强调。勃列日涅夫非常认可大罗,就在会议上提出联盟应该继续对米国做出强硬态度,并重视圣克拉拉岛的战略地位。
赫鲁晓夫深知核战争的后果不是联盟能够承担的,他站起来敲着桌子让会场安静,接着大声说:
“这是为了拯救世界,同志们,我们必须退让,米国也会退让。如果我们再坚持正面对抗,那冲突发展为战争,之后核武器的运用就会毁灭整个人类文明。所以我已经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了,各位同志也必须像我一样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脑洞大开和赫鲁晓夫都是愚蠢的,他们总是会把局势闹得一发不可收拾。但他们同时又是聪明人,总是能够在极度危急之时迅速拉回正轨。
可惜,赫鲁晓夫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视并不被勃列日涅夫为首的激进派所理解。勃列日涅夫甚至还私下里找过马利诺夫斯基,询问他个人对赫鲁晓夫的看法。很明显,勃列日涅夫想要搞事情,但马利诺夫斯基属于中间派,他不愿意站队。
崔可夫也是极其委婉的拒绝了勃列日涅夫的拉拢,他说除非赫鲁晓夫的存在对联盟有危害,不然他不会轻易做出选择——这种表示也是说明,只要有人能证明赫鲁晓夫对联盟有危害,那崔可夫就会毫不犹豫地站在赫鲁晓夫的对立面。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如果卡图科夫有崔可夫一半情商,现在就不只是国防部总监察长兼训练总局副局长了,虽然这两个职务也不小。
几个月后,米国按照脑洞大开和赫鲁晓夫在私下里的约定,撤出了米国在突厥的导弹发射基地。米国对外宣称的理由是更换旧式装备,赫鲁晓夫也严格按照卡图科夫的建议控制住了自己的嘴巴,没有公开对米国冷嘲热讽。在让联盟获得了实质性利益的同时,也让米国保持了自己的面子。
和平发展始终是主流的。如此一来,勃列日涅夫再怎么想搞事情,也无法翻起什么大浪。
但在赫鲁晓夫为了圣克拉拉岛的事情焦头烂额之时,东部的边界也是一点都不消停。
————————
圣克拉拉岛的危机结束之后,世界主体又恢复到了和平状态。特别是最终米国也决定从突厥撤出导弹发射基地这件事,也是狠狠的为联盟涨了一波威望。
63年的新年,赫鲁晓夫邀请卡图科夫一家人到自己家吃饭。经过圣克拉拉岛的事情之后,赫鲁晓夫对卡图科夫的信任又是更上一层楼。而且他也迫切的想要和卡图科夫的那位东德亲戚面对面来一次对话,探讨他对联盟现在正在进行的改革的看法。
卡图科夫自己穿着自己的军装,叶卡捷琳娜也把自己刚买的新衣服穿在身上。以利亚并不想去赫鲁晓夫家,他还穿着自己平常在家的衣服,趴在二楼栏杆上看着准备出门的两人。
卡图科夫抬头问说:
“你确定你不去吗?”
“你就说我病的特别严重,而且是传染病,已经被隔离了。”
“这种谎言不会有人信的,也就骗骗小孩子。而且过去几次你也都是用这个借口推辞,这次要是还这样恐怕真的有人要上门拿你了。”
“上门就上门,他又不会杀了我。”
卡图科夫沉默摇头,对自己的这个亲戚很是无语。他太随心所欲了,除了生死攸关的大事,好像就没有他重视的。不管对谁,不管对什么,他都是这种无所谓的态度。
两个小时后,卡图科夫的专车载着他们夫妻二人来到了赫鲁晓夫的家。对于以利亚没有出现这件事,赫鲁晓夫不感到意外,也并不觉得自己被轻视。毕竟以利亚过去也是为卡图科夫出工出力的,现在只要卡图科夫还是盟友,那以利亚也就同样是盟友。
餐桌上,女性们很快就聊起家常。赫鲁晓夫和叶卡捷琳娜换了位子,坐在卡图科夫身边开始讨论过去几年发生的事情。很快,两人就从三次外部危机谈到了东部的边境危机上。
赫鲁晓夫说:
“我给了他们足够的尊重,并对他们前两年遭遇的灾难伸出援手。可他们不但不领情,还在去年我们忙着圣克拉拉岛的事情时还在背后捅刀子。”
“他们的思潮现在正是逐渐激进的时候,过两年他们内部还会有更大的灾难。我想他们是自顾不暇的,所以不必要在意。”
“但准备还是必须要做的,现在圣克拉拉岛的事情已经解决了,短时间内外部也不会有什么危机,因此解决东边的问题是要提上日程的。”
“我的建议是增加边境的常驻部队数量,并加强巡逻和侦察,不要做明面上的敌对行动。”
卡图科夫的语气满是无奈,他爱联盟,但他更爱他曾经的故土。虽说这里是平行宇宙,但他也仍然不愿意两个自己最爱的地方互相打起来。
不过赫鲁晓夫是决心不让联盟后院失火的,他认可卡图科夫的建议,也提出要进行更为强硬的措施。
宴会结束后临走时,赫鲁晓夫吩咐自己的卫兵给卡图科夫车上搬了六箱可乐,并说这是送给卡图科夫那位病重的亲戚的礼物,祝他早日康复。
看样子,正如卡图科夫所说的,赫鲁晓夫早就知道以利亚一直是在装病。
一个多月后的第一季度会议上,赫鲁晓夫提出增加军费,并向东部盟国增派驻军的提案得到了军界的全面支持。在众人的裹挟中,以卡图科夫为首的保守派也不得不表示赞成。
之后,联盟大兵压境也就顺理成章了。
就像联盟并不会因为米国陈兵边境而感到恐惧一样,联盟东边的小弟不但不屈服,反而是越发的张狂。
联盟第一季度会议结束的第二天,牡丹就像是掐着点一样公开发表文章指责联盟在边界问题的处理上一等一的烂。当年联盟的前身从牡丹的前身,前身的前身陆续武力或者强制占走土地,直到现在还占有着,并没有归还的想法。这联盟还有资格做老大吗?慈宗都已经死了,穗宗他有资格继续领导联盟吗?这都要打一个问号。
魁首的意思很明显,既然慈宗已经死了,穗宗又不得人心,那就应该由他来担任老大。毕竟在魁首眼里他和慈宗是同一辈的,穗宗是他的儿子辈。现在儿子比老子大,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道理呢?
几天后,魁首公开声明说:牡丹和联盟之间有一笔一百多年的账还没有算清楚,这笔账是必须要算清楚的。
虽说牡丹占理,但这种挑衅仍然是引起了联盟内部极大的怒气。毕竟联盟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就算以前是别人的,现在想要拿回去那自然是不可能。
而且联盟不但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还缺了许多的土地。联盟最终的目的是征服东西南北四大洋,这个最终的目的是一定要完成的。
剑拔弩张的气氛之中,仿佛联盟这个老大就要和自己的老二开战了,这当然是米国喜闻乐见的事情。不过很快米国就发现情况不对劲,老大和老二虽然都是陈兵边境,却都只是一直在打嘴炮,没有一点点想要动手的意思。
很快,半年过去。骂战一直在持续着,但双方都没有直接动武的意思。这不仅是因为联盟实力强大而牡丹不敢轻举妄动,更是因为有卡图科夫为首的保守派在其中斡旋。
卡图科夫的核心意思就是:只要米国还在,那联盟这个老大就绝对不能和老二干起来,这指挥让米国看笑话,坐收渔翁之利。赫鲁晓夫又非常尊重卡图科夫的意见,边境上也就一直很安定。
————————
如今,七年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五个年头。相比于上一个五年计划,这次的七年计划在第五年时取得的成效大大超过了预期。钢产量,煤产量急剧攀升的同时,石油产量也是屡创新高。
但工业上取得的成果并没有能够带动农业的长久发展,到了第三季度结束的时候,农业统计的粮食产量相比于去年减少了3270万吨——这个减少的数字就已经比十年前的总产量要高,代表着农业改革巨大成果的底子还是在的。过去几年时间里,农庄的平均收入增加了一倍。但总产量数字相比去年的减少也说明,农业改革还需要更加的精进和深化。
第三季度的总结大会上,许多人都把粮食大减产归咎于气候的急剧变化和降水量减少。但赫鲁晓夫力排众议,再次提出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并提高对农庄的无息贷款金额。这些贷款将会帮助更多落后地区实现农业机械化,并帮助他们采购更多的农具。特别是整体收入的提高,将会进一步减少人口的损失。
可仅仅是这样还是不够的。
按照卡图科夫的意思,农业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取消农庄的。赫鲁晓夫也有这个意思,只是取消农庄就意味着一场彻底的变革,这阻力实在是太大。
而且现在农业改革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预期一样的增长——这增长相对于慈宗时期已经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赫鲁晓夫并不满足于此。
他在一次私人会面中抱怨说:
“玉米是一个很好的作物,不但能够作为粮食,还能作为牲畜的饲料。可惜联盟的气候条件太差,这东西不好成活啊。”
那么有什么东西能够很好的替代玉米呢,貌似在联盟这样的环境之下,还没有什么能够在提高谷物产量的同时还满足畜牧业的需要。
冬季来临之时,卡图科夫组织了一个考察队,去参观去年接收的那些难民的情况。当时联盟给难民划分的地块是当年垦荒后又重新荒废的,几乎是种不出什么东西。赫鲁晓夫也并不对这些人抱什么期望,觉得这些人能养活自己就已经很不错了。
但当考察队到达那片一年前还是荒原的地方时,顿时被震惊了。而在之后的考察过程中,考察队发现这些来自牡丹的难民在荒原之上竟然能够吃到黄瓜胡萝卜西红柿等蔬菜——军队里这些东西都是稀缺的。小麦和大豆的收成也大大的超过了预期,甚至比一些模范农庄的产量都要高。
都说牡丹的人基因里就是种地,这话果然是不假。细问之下,考察队才得知这些难民在种植小麦的同时又在同一片土地里种植大豆。实现了土地利用率200%的增长,产量自然也是飙升。
收到考察队的报告之后,赫鲁晓夫大喜:这玉米的替代品不就来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网络文学城
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联系方式: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