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大明危局
第573章 守城之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明危局前传第五百七十三节守城之论

    八月下旬,大明京师,皇城文华殿内阁值守处。

    内阁大臣杨士奇看完手中的情报密函,满意的点点头对一旁的吏部尚书蹇义说道:“天佑我大明,这后续虽有些小波折,却也算得是顺利了。”蹇义自知情报或许会涉及机密,所以还是试探的问道:“哦?是否涉及机密?”

    杨士奇笑笑道:“其实也算不得什么机密,就是秦风二人随元家兄妹一路西行的情形,这元朔果然是疑心颇重的,一路数次试探又小心防备着,幸而路遇一户孤儿寡母带着亡夫尸体本是去埋葬的,却被秦风看出是庸医误诊导致假死,全力施为之下竟然将人救活了,这一下他神医的身份可算是坐实了。”

    蹇义听得如坠云里:“真有这般神奇的医术?不是阁老事先就安排下的?”杨士奇摇头苦笑道:”蒙先生倒确实安排了一名特殊的病人,却是在宁夏城中等候着的,这路上偶遇的病患还真是天意使然,否则以元朔的多疑和元月的机敏如何会查不出破绽?“

    蹇义这才轻轻抚掌道:”原来如此,那还真是天佑大明,天助义士,如此一来,那元朔的疑心定然又去了几分。“杨士奇微微一笑道:”还不止如此,那元月本是刻意接近秦风,却似乎在经历了一路的故事之后,真的动了情愫。“

    蹇义惊讶的问道:”这消息可靠?“杨士奇点点头认真答道:”绝对可靠,这可是早早就打入燕云商会的暗桩传来的消息,错不了的。“蹇义微微一笑道:”本官不是不信杨阁老的暗桩,只是这男女情愫之事如何看得出真假的?怎么确定不是元月刻意表现的?“

    杨士奇呵呵一笑道:”所以说是天佑义士,有惊无险,他们初到宁夏,元月便带秦风去登贺兰山看日出,却不想遇到了山贼为了报复前些日子联合官军的围剿之仇,设计想要擒下元月,幸得秦风早早看破端倪又武功卓绝,这才救下了元月死里逃生,据情报所说,但凡稍有差池,二人便命丧贺兰山中了。“

    蹇义这才恍然道:”哦,同生共死之后,又有救命之恩,这女子多半是要芳心暗许的,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杨士奇却微微摇头道:”这顺利也是用命换来的,稍有差池义士便已命丧山贼之手,只能说是万幸啊。“

    蹇义也点点头道:”也对,秦义士孤身入虎穴,可谓步步惊心,时时有险,不易啊!“杨士奇迎合道:”是啊,所以,接下来就该蒙先生安排的重要棋子上场,而鱼筐也差不多该出现了,只是不知蒙先生经历了那番变故,还愿不愿意继续出力,也是老夫做事不周啊。“

    蹇义也微微皱眉道:”这也怪不得阁老,那天机阁本就是江湖帮派,又正值争权内斗之中,出现意外也只能怪楚天王心慈手软,用人不当,如何就让对手策反了自己的属下,自己负伤不说还险些坏了大事!“

    杨士奇轻叹一声道:”原以为太子殿下亲自召见过之后他会有所改变,没想到却还是须得经历这样的变故才能真正醒悟,三天之内经历两次生死考验,任谁都该是有所改变了,依老夫看,他在养伤期间应该也筹谋的差不多,这两日该是要动手了。“

    蹇义担心的问道:”这天机阁乃是太子殿下难得的江湖助力,如此火并难道不会损伤筋骨?若是元气大伤之下如何还能与天狼帮抗衡?“杨士奇笑笑道:“楚天王是经历过一次帮内火并的,如今又走了两次鬼门关,当是会牢记太子殿下的教诲雷霆一击不会大规模火并的。”

    蹇义点点头道:“该是如此,那如今就只剩蒙禹这一环了,老大人可想好了解决之法?”杨士奇无奈的笑笑道:“还能如和解决,免不得老夫要去登门致歉说明原委,也说不得东宫要做些让步与他。”

    蹇义诚挚的抱拳躬身道:“杨阁老真是忍辱负重啊,如此向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登门低头,这叫我等东宫属官心中如何过得去。”杨士奇连忙摆手道:“哎,蹇尚书何出此言,莫说这蒙禹值得老夫登门致歉,就是汉王殿下的面子老夫也不得不顾的。”

    蹇义笑笑道:”也对,这位军中战神也是不好惹的,也是这两年才学着修身养性尊重文人了。“杨士奇应和道:”这自然也是蒙先生的功劳,所以老夫更该登门致歉的。“说到这里,杨士奇忽然话锋一转道:”对了,还有那瓦剌王子也先被额色酷说动化名李虎虽商队来中原游历,蹇尚书觉得可有什么文章要做?“

    蹇义仔细想了想,还是摇摇头道:”算了,脱欢毕竟是受大明册封的藩王,最近又替陛下狠狠咬了阿鲁台一口,可谓功劳卓著,既然也先是乔装化名而来,那我们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好了,只要他不刺探机密不惹出乱子,就由他去吧。“杨士奇也觉得该是如此。

    当天下午,蒙禹正在小院里向于谦讲述兵书战册,旁征博引之下便说到了唐朝时都城长安数次被贼兵攻破,其中一次更是被外族吐蕃攻破的,这大概是大一统的中华帝国仅此于靖康之耻的都城沦陷了。

    于谦当即疑惑道:“可学生看到的史书里,不是都记载着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松赞干布之后两方便世代友好了么?”蒙禹微微摇头道:“这是儒家当权者为了彰显大国风姿之挑着好的说罢了,你不能只看儒学典籍,也该看看各类史书,特别是当时的朝臣留下的札记。”

    于谦连忙欠身道:“学生记下了,还请先生给我讲讲吐蕃是如何攻陷长安的?”蒙先正色道:“好,于大人是栋梁之才,将来是要肩负起天下重任的,而如今的大明京师距离边境如此之近,不能不提早有此防备,那我便与你讲讲吧。”

    喝了一口茶后,蒙禹便娓娓道来:说起吐蕃,世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松赞干布,同时带去了大量的工匠和艺人,还有生产工具和各类种子,一举改变了吐蕃贫穷落后的局面,大唐和吐蕃从此亲如一家,而文成公主也被当成神女一样供奉在吐蕃的寺庙中。

    当然,这只是故事的美好开头,却并不是结尾。在松赞干布死后,由其孙子芒松芒赞继位,此时,文成公主还在世的,可这位继任者却已经对大唐很不友好,不但多次侵略大唐的藩属国,还多次攻击唐军,对此,大唐看在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面子上也都忍了。

    唐高宗总章三年,吐蕃再度大举入侵吐谷浑,国王出逃寻求唐军庇护,唐军出兵五万护送吐谷浑国王返回青海,吐蕃却立即调二十万大军围攻大非川,唐军寡不敌众,战败而走,吐蕃从此代替大唐控制了青海地区,此后,双方便开始了连年的大规模战争。而此时,文成公主也依然还在世。

    唐中宗景龙四年,为了重现和平,大唐再度答应了吐蕃的议和请求,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同样的,金城公主效仿文成公主,也带去了大量的工匠和生产工具。可双方的休战却并没有持续多久,吐蕃就再次侵占九曲之地,被唐军击败后,吐蕃转而入侵小勃律,也再次被唐军击败。

    唐肃宗至德元年,趁着大唐陷入安史之乱的泥潭中自顾不暇,吐蕃迅速出兵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忙于内战的大唐无暇西顾,大片国土被吐蕃占据,而吐蕃也不断的蚕食兼并其他小国,国力军力都日益强盛,

    唐代宗广德元年,此时肃宗皇帝驾崩,新皇帝代宗李豫登基,安史之乱也终于基本平息,正值隆冬时节,吐蕃大军却忽然从蓝田直奔长安杀来,此时唐朝的大军都还在外驻守防止叛军反复,无兵可用的唐代宗只得放弃长安出逃河南陕州。

    吐蕃的权臣马重英率兵攻陷长安,十五日内,不但劫掠了大量的财货物资,还掳走了数万人口,虽然最后这数万人口于半路被唐军救了回来,可大唐的经济损失和天朝大国的面子,却再也找不回来了。此时,距离文成公主去世才不过八十年,距离金城公主去世也才二十年!

    最后,蒙禹语重心长的说道:“大唐的两位公主给吐蕃带去了恩泽和实惠,改变了吐蕃的落后和愚昧,却没有改变吐蕃人贪婪好战的本性,所以,我也是越来越理解了陛下和汉王殿下为何坚持对外不可不战的策略。”

    于谦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却忽然问道:“敢问先生,如果我大明京师也遇到了这般外族兵临城下城中却无兵可用的情形该怎么办?难道也只有逃出京师暂避锋芒一途?可有什么法子拒敌退兵的?”

    蒙禹正色道:“这个问题我也想过多次,唐时长安被吐蕃攻下,那时唐朝刚刚经历内乱,实力大损,城中禁军加上守城兵马不到五千,而城中又缺少粮食储备,天寒地冻之下确实很难坚守,唐代宗弃城而走也是无奈之举,可也并不是完全无法破敌。”

    于谦连忙正色道:“愿闻其详。”蒙禹继续说道:“吐蕃如此长途奔袭之下,必然不可能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兵士随身携带的干粮顶多够吃三天,若是长安久攻不下,断粮之后便只能在周边劫掠搜刮,可十万大军的粮食消耗何等之巨,又是隆冬时节,轻装奔袭的吐蕃缺少御寒之物,数日攻不下便会士气低落,所以只要长安能坚守十日,吐蕃必退。”

    于谦深以为然的点点头道:“那该如何守过这十日呢?毕竟只有五千守军,偌大的长安城根本看顾不过来。”蒙禹循循善诱的问道:“于大人可曾想过,已经经历过沦陷之苦的长安百姓,若是再度面临沦陷之时,只有有人登高一呼再有序组织,那这些百姓会不会为了保护家人走上城头拼命的?”

    于谦恍然大悟的说道:“对啊,还有百姓啊,那数万后来被吐蕃劫走的青壮百姓若是动员得当便是数万守军啊,有这数万为家人而战的百姓,何愁守过十天,皆是各路勤王大军赶到,说不得还能将吐蕃军围歼于城下的。”

    蒙禹点点头道:“所以,守城战的关键便在于当权者的决心和战心,百姓看到皇帝陛下都有如此决心和战心,自然也就会激发出誓死守城的决心和战心,而像唐代宗那般只为自保弃城而走,那百姓自然也就再无战心任人宰割。”

    于谦兴奋的点点头道:“多谢先生解惑,学生懂了,守城者,不管兵士多寡,必先明其志,坚其心,立其行,如此才能上下一心,百姓也才愿意同仇敌忾拼死一搏,否则,即便是兵精粮足也未必可守。”

    蒙禹赞许道:“于大人果然是大才,如此便有了守城的基础,可真要守住十天,光靠一腔热血和勇气是不够的,还有诸多要素,比如如何分配人手,如何安排守城器械,如何统一调度安排人员和粮食物资,如何用好作为主力的守军以为奇兵,等等等等,可谓千头万绪,绝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

    于谦一时思绪翻飞,不由的感慨道:“如此想来,学生这二十年的书算是白读了,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如今看来,学生饱读的圣贤书事到临头还真是毫无用处,反正是师长们不允许我们看的杂书闲书反而多有所用。”

    蒙禹无奈的笑笑道:“也幸得我是自幼孤苦无依,也无钱去上私塾,否则我当也是埋头熟读四书五经,无缘去碰那些杂书闲书的。”于谦欣然道:“先生何不自成一家,以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为宗旨,开宗立派广授门徒?”

    蒙禹微微一怔,继而点点头道:“我也想过,待得助殿下成功后便回到南京栖霞山著书立说,于大人所说之事,倒也不是不可以。”于谦兴奋的说道:“哎呀呀,那太好了,先生若是开馆收徒,学生一定将亲族子弟全都送去,我若有子嗣也定然要送去先生门下。”

    蒙禹还未及回答,却见门禁匆匆进来禀报道:“蒙先生,内阁大臣杨士奇登门求见。”蒙禹笑笑道:“杨阁老终于是来了。”于谦正在兴头上,也连忙抱拳道:“那学生就先告退了,正好将刚才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

    于谦说罢便兴冲冲的转身写作去了,也就是这一刻开始,于谦心中就无数次的设想过大明京师万一面临外族兵临城下该如何应对,也就是有了这二十年的反复推演,也才有了那艰苦卓绝的胜战。

    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论,也让日后的某位圣人有了开宗立派的方向,可这一切却都与蒙禹再没有半分关系,甚至蒙禹的名字都成了禁忌被彻底删除,这也许就是天意使然吧。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本文为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危局》第五卷“大明危局前传”章节,如果觉得还不错,敬请点击下方书名加入书架订阅更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