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大秦:死谏诤臣,开局持剑朝天子
第110章 民代天行之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一时间。

    左相李斯府邸。

    “这个秦烈,还真是给本相出难题。”

    李斯也很头疼。

    他当年也做过九卿廷尉,专司律法诸事。

    现在隗状把闽越命案的案情总结初步上报给皇帝……

    皇帝会找谁拿主意呢?

    肯定是李斯……

    至于右相王绾顶多就是发表个差不多的意见。

    具体的涉及到立法诸事。

    还是得李斯来拿主意。

    “依我之见,父亲只需秉公办事即可,无需过于头疼。”

    说话之人名叫李由,乃是李斯的长子。

    李由现在年纪还不是很大,自然考虑事情就会比较简单和片面。

    “哎。”

    李斯轻叹一口气,道:“闽越外交命案现在就是一团乱麻,绝非秉公办事就能解决的。”

    李由想了想,道:“儿子觉得,无非就是帮秦御丞,亦或者站在曲阜孔氏的一边……这是一道选择题。”

    现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啦。

    闽越外交命案真正在争的其实是两方人。

    一者尹烈。

    二者孔氏老祖。

    至于闽越太子……莽夫而已,动则就嚷嚷着要比武审判。

    这里可是大秦!

    又不是南疆那种未开化之地。

    “如果只是一道选择题,那倒简单了。”

    左相李斯若有所思的交待儿子:“身在朝堂,观望局势最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你眼中,闽越太子可以被随意忽视……”

    “可在为父眼中,曲阜孔家的那个老不死的才是真正的无足轻重,其只是国尉屠雎手中的一杆枪而已!”

    “现在的麻烦是,军武勋贵派系想要掀起南征重掌朝堂,本相若是直接插手,亦或者偏向秦烈,必定会得罪非常多的人……不划算!”

    ……

    李斯深知现在大秦内部有多么的渴望战争!

    国尉屠雎只是个群体性的代表而已。

    说白了。

    就是屠雎位列三公国尉,乃大秦的最高军武重臣,其就必须要为下面的人发声!

    发什么声呢?

    自然是要南征!

    这就像当年的戍边上将麃公,在吕不韦废除斩首记功制度之时,麃公也必须站出来相争!

    因为麃公身在其位,如果他不替下面的人说话。

    那么以后麃公还怎么坐镇边关,统掌全军?

    同理!

    国尉屠雎若不想办法掀起南征,他的实权就会迅速一落千丈……

    各大军侯之中,将会重新出现一个新的战争狂热分子,尔后拼了命的掀起战争。

    就像军武勋贵派系原本的领头羊应该是武成侯王翦。

    结果老王不干事,一个劲儿的就想退休找清闲。

    军武勋贵派系怎么办?

    只有把国尉屠雎推出来……

    假如连国尉屠雎也背离了军功阶层,自然就会出现第三个人,第四个人想要掀起南征。

    到时候。

    恐怕某些军武莽夫的手段会更加激进!

    国尉屠雎虽然也存在着秉承霸道太过的毛病,最起码屠雎还是有那么点底线的,其不屑去做太过低级的事情。

    而李斯所不愿得罪的……具体所指的正是整个军功阶层!

    这些人渴望战争。

    就连始皇处理相应诸事,也得废点心思。

    更何况李斯只是个外客勋贵派系之首了。

    论根基……

    老李终究比不得军功阶层与关中阶层。

    这时。

    “儿子浅见,我觉得顺势而为总是没错的。”

    李由认真的道。

    “呵呵。”

    李斯苦笑一声,道:“很多时候,并非为父不想顺势,而是吾皇不准啊!”

    李斯现在有点进退两难。

    他很清楚……

    皇帝肯定不想两线开战。

    那么李斯就得起到平衡朝堂的作用,也就是压制军武勋贵派系的好战渴望。

    可这次闽越外交命案已经上了称!

    这让李斯怎么压?

    他总不能劝着皇帝,把尹烈直接充当凶手交给闽越太子,以平息大秦与百越之间的外交纷争。

    皇帝是不可能同意的。

    李斯也不会那么做……

    毕竟尹烈在朝堂上的实际作用,其实也属于压制军武勋贵派系。

    如此。

    严格来说,尹烈与李斯其实是一条船上的人。

    而尹烈提出的那些政策。

    李斯也是发自内心的认同。

    他是真的觉得……尹烈持续担当始皇驾前的第一红人,比之军武勋贵派系重掌朝堂话语权,要更加的于国于民皆有利。

    “算了,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了。”

    李斯眉头紧锁的道:“明日大朝议,秦烈对付曲阜孔氏的那个老家伙,为父则去摆平国尉屠雎……以及那个闽越太子吧!”

    李由:“……”

    小李发现,自家父亲身上的担子,着实比他想像中的还要更加沉重。

    ……

    另一边。

    右相王绾已经做出了选择。

    没错。

    作为关中勋贵派系的执牛耳者。

    王绾会坚定的选择与军功阶层同一战线,力求开启南征大型战役。

    至于帝国两线开战,是否会造成局势的不利。

    王绾只想说……

    李信北伐的后勤资源消耗很少。

    只不过李信带走了大秦最为精锐的三万铁鹰锐士。

    可帝国仍旧拥有着五十万军力的富余!

    至于后勤军备资源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

    即便李信战败。

    长城依旧有着二十万军团抵御北境匈奴。

    帝国的大局!

    依旧尽在掌握!

    因此。

    南疆必须得打!

    ……

    甘泉宫内。

    一名宫廷谒者迅速前来汇报消息。

    太后赵姬和长公主嬴阴嫚立即得知了闽越外交敏感的审判诸多细节。

    “有意思。”

    太后赵姬慵懒的半依着道:“嫚儿,你口中的这个狂徒,着实很有本事哦!不仅通晓国策,精于心算,就连律法中的门道,他也摸得这般熟悉……使得本宫都开始对他越发好奇了。”

    赵姬表示她是个受过伤的女人。

    原本余生她都将对男人敬而远之了。

    却没想到……

    现在又横空出世了个尹烈。

    “祖母若想见他,随时宣召即可,量他也不敢不来!”

    嬴阴嫚表示太后懿旨,谁敢违抗?

    赵姬闻言却连连摆手道:“不妥,本宫现在不好随便见外臣。”

    赵姬对于嬴政还是颇有愧疚之心的。

    只可惜。

    有些裂痕一旦出现。

    再想弥补。

    难如登天。

    而嬴阴嫚与赵姬之间属于隔代亲。

    这种情况于后世也是比较常见的,比如两父子很可能处的跟仇人一样,却并不妨碍爷爷把孙子宠上天。

    即:隔代亲。

    嬴阴嫚想了想,道:“再过些天就是祖母的寿辰了,按照旧制祖母明天可以顺带参加一下大朝议,父皇不会有意见的。正好在大朝议上,祖母就能见证一下那个狂徒究竟是不是个草包了。”

    “嫚儿好主意。”

    赵姬笑了笑,尔后她又有点感伤。

    只见我们的太后微微侧首,正好瞧见窗外落叶纷纷。

    一转眼。

    又是一年悄然而过。

    赵姬素日在这深宫高墙之内,静看花开叶落,尔后时常感叹……

    似乎成为了天下间最为尊崇的女子。

    <div  class="contentadv">        也无法换来片刻的快乐与欢心。

    她时常会想。

    这权力与尊崇,于她而言,又有何意义呢?

    她反而会有种被套上了枷锁的感觉。

    让她时刻需要直面不可承受之重。

    但这就是赵姬的责任!

    正如之前的国尉长女屠瑾萱所言。

    她们这些尊崇贵女无需像普通女子那般辛劳,也无需像那些俾妾一般卖笑。

    她们既然享受了他人的尊崇与供养!

    就必须相应的承担一些东西!

    比如:忍受孤独!

    赵姬之前做过很多糊涂事儿。

    她曾一度用芈宣太后的生平来为自己开脱……

    但嬴政却亲口对赵姬说:母后,你不如芈宣太后……远甚!

    事实也确实如此。

    芈宣太后同样不在意凡俗目光,甚至公然与义渠王在一起……

    然后。

    大秦便在芈宣太后的统御下,以最小代价吞并了义渠部落!

    反观赵姬……宠信嫪毐,以至国乱!

    赵姬属实跟芈宣太后不是一个段位的。

    一个是挂着太后之名的女王!

    一个是挂着太后之名的……普通女人!

    当然。

    这么多年过去。

    赵姬多多少少也成长了。

    她认清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

    她也学会了如何去做一个相对完美的国母。

    ……

    次日。

    章台殿,大朝议。

    百官诸公陆续入殿。

    上位。

    始皇嬴政居中,太后赵姬则坐于侧位。

    此番大朝议。

    首件要事并非是闽越外交命案的再审。

    而是太后赵姬的寿诞诸事。

    由于九卿之首奉常在泰山上因罪致仕。

    此番太后寿辰,自然就是由嬴氏宗亲之首的渭阳君主持,阴阳家东凰与九卿宗正负责具体的执行诸事。

    当太后寿辰都安排到差不多的时候。

    嬴政才终于提及了闽越外交命案。

    紧接着。

    孔家老祖便率先站出来道:“草民孔贤,参见陛下。”

    孔家老祖以贤为名!

    着实也是没谁了。

    嬴政微微蹙眉的道:“嗯,孔白之前有跟朕提及过你。”

    众所周知。

    曲阜孔氏与尹烈矛盾极深,不可调和。

    但闽越外交命案毕竟牵扯到帝国与百越之间的外交关系。

    这种情况下。

    孔家老祖却仍旧要前来掺一脚。

    嬴政自然是极为不满的!

    报私仇都报到他的面前了!

    这还了得?

    “孔贤,你曲阜孔氏与秦卿之间的一些私事,朕早已做完论断。”

    嬴政直言道:“你何以又来掺和闽越外交命案诸事?”

    嬴政表示若非孔家老祖做事小心。

    没被黑冰台查出什么布局闽越外交命案的实证。

    不然……

    嬴政早就让孔家老祖好看了!

    “陛下!”

    孔家老祖诚恳的躬身道:“老朽掺和闽越外交命案,绝非为了私事,实乃为了我大秦的安稳和太平啊!”

    嬴政闻言不由的扯了扯嘴角:“哦?说来听听。”

    太后赵姬:“……”

    太后赵姬忍不住翻了个白眼。

    因为类似于孔氏老祖的嘴脸,赵姬曾经见的实在太多了。

    一个一个的!

    全都嚷嚷着为了大秦,为了国家,为了百姓!

    说到底……

    还不都是为了自己。

    所以。

    太后赵姬现在一听孔家老祖扯犊子,她就顿生反感。

    不过她倒也没有说什么。

    毕竟她的政儿已经从秦王变成九州皇帝了。

    她早已没有了干政的权力。

    此番上朝,太后赵姬主要是想看看那个能够让她好奇的秦御丞,究竟还会有怎样的惊人表现!

    “陛下!”

    孔家老祖拱手道:“为国家外交大局计,闽越太子毕竟是在咸阳死了亲弟弟,我大秦理应给出一个公平、公正且公开的司法审判之说法,以彰显大国风范,以维护大秦与百越之间的和平友谊。”

    “为九州万民的民心计,老朽手中有着一封万民书,上面完完整整的承载了关中民意!”

    “关中万民不容易啊!太多的人,本就深受游医戕害,又求告无门!”

    “尔今出了人命,竟然也能找到种种说词进行开脱……”

    “遂!关中万民集体请愿,希望秦法能够严惩杀人凶手,以维护杀人偿命的司法底线!”

    ……

    孔家老祖的一番话!

    分别抓住了两个要点。

    第一:巩固外交大局。

    第二:顺应民意请愿。

    这两件事一经表述出来。

    还别说……

    孔家老祖为国为民的形象,还真就让他给立住了。

    “……”

    连带着尹烈剑眉一挑……

    他也感受到了莫大的压力。

    并非孔家老祖多有本事,亦或者比左相李斯、国尉屠雎强什么的。

    实在是尹烈眼下所处的位置,太过被动了。

    孔家老祖可以站在外交大局和顺应民意两个道德制高点上,尽情的抨击尹烈自私自利,自暴自弃!

    相比之下。

    如果尹烈再拿出所谓的医学进步本就需要累累白骨奠基的说词。

    没有用!

    份量远远不够!

    医学进步以及各种药物的具体效用之说词,可以在司法审判中硬生生扳回优势!

    但面对国情外交大局,还有关中万民请愿……

    太难了!

    霎时间!

    国尉屠雎微微勾起嘴角,他于心中暗道,以后他再也不会随意蔑视孔贤为百岁老废物了,对方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嘛!

    最起码一手道德制高点,玩的着实溜!

    左相李斯则眉头紧锁……

    他原本觉得尹烈对弈孔家老祖应该问题不大。

    现在看来!

    问题绝对是相当的大啊!

    如果尹烈在大朝议中彻底败给了孔家老祖……

    阴阳家的那个小侍女肯定要被交出去。

    尹烈的声望也将一落千丈!

    届时。

    阴阳家的小侍女就会更加的什么都不是……

    闽越太子又怎么会认一个阴阳家的俾妾作为回国的政治交付品!

    总而言之!

    孔家老祖与国尉屠雎的利益述求并不矛盾!

    孔家老祖想要尹烈身败名裂!

    国尉屠雎想要掀起南征大型战役!

    只要拔除了尹烈这根刺……

    国尉屠雎和孔家老祖就都能够得偿所愿!

    “孟子曰: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孔家老祖再度道:“大秦起于关中,理当顺应关中民意,方为此间正道!”

    “《尚书·周书·泰誓上》也曾曰:天听即我民听,天视即我民视,民代天行之权!”

    “是以:民意当为邦国之本!”

    “还望陛下明鉴!”

    ……

    孔家老祖连续引用春秋先贤之言,进而佐证民意之正当性与重要性。

    甚至连民代天行之权都说出来了!

    然而!

    先贤至理并非任何时候都顶用的!

    孔家老祖在始皇的面前如此强调【民意】……

    注定只会适得其反!

    随即!

    “……”

    尹烈轻扯嘴角!

    孔家老祖看似双管齐下,无懈可击!

    实则却是……忽略了一个最大的漏洞!

    那就是始皇并非寻常君王!

    嬴政对于民意的认知,绝对比孔家老祖要更加的洞悉于心!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